在1993年12月26日,毛主席诞辰百年纪念日这天,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庄严肃穆。李敏站在父亲的铜像前,双手轻轻抚摸着那枚沉甸甸的怀表。这是一枚来自瑞士的古董怀表,曾在文革期间,被一位老精心保管了十年之久。此刻,孔令华轻声在李敏耳边说了几句话,李敏的眼眶顿时湿润了。她凝视着怀表上的指针,仿佛看到了那些与父亲在一起的温暖时光。这枚怀表,承载着太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当她准备将怀表交到那个人手中时,不禁想起了那段尘封的往事。这个人,究竟是谁?这枚怀表,又有着怎样特殊的意义?
1949年春天,瑞士驻华使节团来到西柏坡,向即将建立新中国的中国赠送了一批礼物。其中,有一枚瑞士百达翡丽怀表,这枚怀表后来被送到了毛主席的案头。
这枚怀表的表盘直径约4厘米,厚度不到1厘米,通体采用银质材料打造。表盘上的数字清晰可见,指针由纯银制成。表壳背面刻有"瑞士制造"的字样和编号。
毛主席收到这枚怀表后,便将它放在了办公桌的抽屉里。1950年冬天的一个早晨,毛主席正在批阅文件,猛地发现身边的座钟停了。这时,他想起了那枚瑞士怀表,便从抽屉里取了出来。从那以后,这枚怀表就成了毛主席最常用的计时工具。
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毛主席就是靠着这枚怀表来控制发言时间。当时的一位老工作人员回忆说,毛主席时常会拿出怀表看一看,确保大会的议程安排不会耽误。
1958年,毛主席去武汉视察。在乘船途中,这枚怀表曾帮了大忙。当时江面上雾气很大,轮船的汽笛声此起彼伏。毛主席拿出怀表,和船长一起计算航行时间,最终安全靠岸。
1962年,这枚怀表出现了一些问题,发条有些松动。北京钟表店的老师傅王德海被请到,专门为这枚怀表进行了保养。王师傅发现,怀表的齿轮已经有些磨损,但整体机芯保存完好。他花了整整一天时间,才将怀表修理完毕。
文革开始后,这枚怀表的命运发生了转折。1966年8月,进驻时,一位姓张的警卫员看到怀表可能会遭到破坏,便将它收了起来。他把怀表用棉布包好,放进了一个铁盒子里,藏在自己家中的地板下。
这位警卫员为保护这枚怀表,十年里搬了三次家,但每次都小心翼翼地将怀表带在身边。有一次,他们所住的平房遭遇暴雨,房子进水了。张警卫连夜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确保装有怀表的铁盒安然无恙。
1976年,这枚怀表终于重见天日。当时的工作人员清点毛主席的遗物,发现少了这枚瑞士怀表。张警卫这才将保管怀表的事情说了出来。他打开铁盒,取出怀表时,表针仍在滴答走动,显示着准确的时间。
1954年的春天,李敏从莫斯科大学放假回到北京。那天,毛主席正在办公室批阅文件,看见闺女回来,便招呼她坐下聊天。聊着聊着,毛主席从口袋里掏出那枚瑞士怀表,轻轻放在办公桌上。
"这是瑞士人送的礼物,很准时。"毛主席一边说,一边打开表盖,示意李敏看看表的构造。李敏凑近看时,发现表盖内侧刻着一行小字,那是表的出厂日期。毛主席告诉她,这枚表能够连续走七天而不可能会出现误差。
一周后,李敏要返回莫斯科继续学业。临行前,毛主席将怀表递给了她:"带着它,不会误了上课的时间。"这是父亲送给她的第一件贵重礼物。
在莫斯科的日子里,这枚怀表成了李敏最重要的伙伴。每天清晨,她都会先看看怀表,然后准时去上课。冬天的莫斯科天黑得早,李敏常常要在图书馆学习到很晚。黑暗中,怀表的夜光指针总能准确地告诉她时间。
1956年夏天,李敏带着怀表回国度假。有一天,她随父亲去游泳。毛主席看见她还戴着怀表,便提醒她要小心保管。游泳结束后,李敏发现怀表进了一些水。她连忙用棉布擦干,但表的走时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
北京钟表店的师傅检查后说,怀表的发条生锈了,要换掉零件。当时国内还没有配套的零件,只能从瑞士订购。等了将近两个月,零件才运到北京。修好后的怀表依然走得很准,李敏这才放下心来。
1966年,开始后,李敏被下放到江西。临行前,她将怀表交给了一位相熟的老保管。这位老姓刘,是延安时期就认识毛主席的老革命。刘老将怀表和自己的一些珍贵物件一起,装在一个木匣子里,埋在了院子里的老枣树下。
十年后,刘老将完好无损的怀表还给了李敏。让李敏没想到的是,刘老这些年一直在按时进行检查木匣子,遇到下雨天还会特意去查看,生怕水浸坏了怀表。
1978年春天,李敏带着怀表去拜访了北京钟表店的王德海师傅。已经退休的王师傅一眼就认出了这枚表,那是他十六年前为毛主席修理过的瑞士怀表。他小心翼翼地检查了怀表的机芯,惊讶地发现,经过这么多年,表的基本机构竟然都保存完好。
在王师傅的建议下,李敏开始定期为怀表上发条。每到星期天,她都会在早上八点钟为怀表上发条。这个习惯,从始至终保持到了现在。怀表依然走得很准,就像见证了那些岁月一样,一刻不停地向前走着。
1962年深秋的一个清晨,北京钟表店的老修表师傅陈德明接到了一个特殊的任务。一位身着军装的将一个棕色的皮盒交到他手中,说这是一位重要领导的怀表需要修理。打开皮盒的那一刻,陈师傅立即认出这是一枚瑞士百达翡丽怀表。
陈德明曾在上海钟表厂学艺二十年,专门研究瑞士名表的修理技术。他仔细检查后发现,这枚怀表的游丝出现了轻微变形,导致走时不准。修理这种精密部件需要特殊的工具,当时全北京也只有他那里有一套完整的瑞士修表工具。
为了修好这枚怀表,陈师傅整整工作了三天。其间,他发现表的内部刻有一串编号,通过这串编号,他判断这是1949年产的限量版怀表,全球仅有100枚。第三天下午,军装来取表时,陈师傅才得知这是毛主席的贴身怀表。
1965年底,已经退休在家的陈德明又一次见到了这枚怀表。这次是一位地下党老带来的,说是要将怀表秘密保管起来。这位老姓张,是中央警卫团的一名老战士。他告诉陈师傅,形势有变,必须保护好这件历史文物。
陈德明和张老商量后,决定将怀表藏在钟表店后院的一个暗格里。这个暗格是抗战时期用来藏放地下党文件的,只有陈师傅知道具置。他们用油纸将怀表包好,放进专门定制的铜盒里,再用防潮的桐油纸包裹,最后藏入暗格。
为了确保怀表不会受潮和生锈,陈师傅每个月都会趁夜深人静时打开暗格,取出怀表进行全方位检查和保养。他特意研制了一种防锈油,定期涂抹在怀表的机芯上。在那段特殊的岁月里,这项工作持续了整整十年。
1971年,北京发生了一场大暴雨,钟表店后院积水很深。陈师傅顶着大雨,连夜挖开暗格,将怀表转移到了自己家中。他在自家的砖墙内预先挖好了一个新的暗格,专门存放这枚怀表。
1973年春天,一位自称是中央专案组的找到陈师傅,说要调查这枚怀表的下落。陈师傅没有轻易相信,而是通过地下党的联络员验证了对方的身份后,才道出了实情。专案组的听完后连声说:"幸亏有您这样的老保护,才没让这件珍贵的文物遗失。"
1976年,张老带着几位工作人员再次找到陈师傅。这时的陈师傅已经年过古稀,但他依然记得暗格的具置。当砖墙被小心翼翼地打开时,铜盒完好无损地躺在那里。打开盒子,怀表仍就保持着良好的状态,机芯也没有生锈。
临终前,陈德明将自己这些年修表和保管怀表的经历写成了一份详细的手稿。手稿中不仅记录了怀表的构造特点,还详细说明了保养和修理的方法。这份手稿后来被收入了国家档案馆,成为了一份珍贵的历史资料。
1949年2月,瑞士驻华商务代表团携带了一批特制礼品抵达西柏坡。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批编号为"CH1949"系列的限量版怀表。这批怀表由瑞士百达翡丽工厂特别定制,每一枚都配备了独特的双层表壳设计。
这批怀表的诞生源于一个特殊的历史背景。1948年底,瑞士政府得知中国革命即将取得胜利,便委托百达翡丽制表厂为新中国领导人特制了这批珍贵的礼物。制表厂派出了最优秀的制表师埃米尔·波特参与设计和制作。
每一枚怀表都采用了特殊的防磁设计,表壳由纯银打造,内部机芯全部手工组装。表盘上的数字采用了既有中国特色又不失典雅的字体,时针和分针都镀上了一层夜光涂层。最特别的是,每枚怀表的背面都刻有"献给新中国"的字样,用中文和法文双语标注。
1949年3月,这批怀表中的一枚被送到了毛主席手中。这枚怀表的编号是"CH1949-001",是整个系列的第一枚。据当时在场的翻译回忆,瑞士代表介绍说,这枚怀表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恒温补偿摆轮",即使在气温变化较大的环境下,也能保持准确的计时。
这枚怀表的制造工艺十分精湛。它的机芯由233个零件组成,每个零件都经过精密加工和打磨。表壳采用了双层设计,外层是纯银材质,内层是特殊合金,这种设计既能保护机芯,又能防止磁场干扰。
1960年,瑞士百达翡丽公司派出技术专家来华访问,专门为这批怀表进行了一次全面检修。检修报告数据显示,毛主席使用的这枚怀表保养得非常好,机芯的磨损程度远低于预期。技术专家还留下了一套专用的保养工具和备用零件。
1975年,北京钟表研究所的技术人员对这枚怀表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他们发现,表内的游丝采用了一种特殊的铍青铜合金,这样一种材料在当时是最先进的制表材料。通过研究这枚怀表的结构,中国钟表制造业获得了宝贵的技术经验。
1985年,瑞士百达翡丽公司在其档案中发现了这批怀表的原始设计图纸。图纸显示,为了适应中国的使用环境,制表师特别加强了防尘和防潮设计。表壳的密封圈使用了特制的橡胶材料,能在零下20度到零上40度的温度范围内保持良好的密封性。
1990年,这枚怀表被列入国家一级文物名录。档案记载,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收到的第一批外国政府礼品之一,具备极其重大的历史意义。专家组对怀表进行了全面检测,确认其机芯仍就保持着良好的工作状态,是世界钟表史上保存最完好的古董表之一。
1949年至2000年间,这枚百达翡丽怀表见证了许多重要的历史时刻。1949年10月1日,当城楼上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时,毛主席的衣袋里就装着这枚怀表。根据警卫员的记录,那天上午9点整,毛主席特意看了一眼怀表,随后走上城楼。
1950年2月,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署时,斯大林注意到了毛主席经常查看的这枚怀表。通过翻译,他得知这是瑞士政府的礼物,便赞赏说瑞士的制表工艺确实世界一流。当天的会谈持续了整整六个小时,怀表准确地记录下了这段历史性的时刻。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期间,这枚怀表一直陪伴在毛主席身边。会议期间,毛主席多次通过它来控制发言时间。一位老代表回忆说,毛主席总是通过看表来提示警醒我们注意时间,既显示对发言人的尊重,又能保证会议有序进行。
1956年,毛主席在武汉视察时,乘船游长江。船上的钟表因为震动出现了误差,船长便根据毛主席的怀表校对时间。这个细节被当时的《长江日报》记者记录了下来,成为了一段趣闻。
1959年,在庆祝建国十周年大会上,这枚怀表再次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阅兵仪式的时间安排就是根据这枚表来确定的。总指挥长元帅多次与毛主席核对时间,确保了整个仪式的完美进行。
1961年,周恩来总理访问瑞士时,特意向瑞士政府转达了对这枚怀表的感谢。瑞士联邦主席得知这枚表一直在使用,且保养得很好,表示十分欣慰。这成为了中瑞两国友好关系的一个生动注脚。
1972年,尼克松访华期间,一位美国记者发现毛主席时常查看这枚怀表。通过了解其来历后,这位记者在报道中专门提到了这个细节,称它象征着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友好交往。
1976年,这枚怀表停止了它的使命。在此后的岁月里,它被谨慎保管起来。1983年,中国钟表博物馆特别邀请瑞士专家对这枚怀表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技术鉴定。鉴定报告数据显示,尽管使用了27年,但表的各项技术指标仍就保持完好。
1995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国家博物馆举办了一次特展。这枚怀表作为重要展品,向公众展示了它的历史价值。展览期间,一位参观者发现表盘上有一道细微的划痕,经考证这是1955年毛主席在延安视察时不小心蹭到石头留下的。
2000年,这枚怀表入藏国家博物馆。馆方特意为它定制了恒温恒湿的展示柜,配备了精密的监测系统。展柜的四周还布置了当年的历史照片,让参观者能够更好地了解这枚怀表背后的故事。在展柜旁边,还陈列着一本厚厚的档案,记录着这枚怀表半个多世纪以来的点点滴滴。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